前向传播、反向传播和计算图

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用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训练模型。然而当实现该算法时,我们只考虑了通过前向传播(forward propagation)所涉及的计算。在计算梯度时,我们只调用了深度学习框架提供的反向传播函数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梯度的自动计算(自动微分)大大简化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实现。在自动微分之前,即使是对复杂模型的微小调整也需要手工重新计算复杂的导数,学术论文也不得不分配大量页面来推导更新规则。本节将通过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计算图,深入探讨反向传播的细节。首先,我们将重点放在带权重衰减( 正则化)的单隐藏层多层感知机上。

前向传播

前向传播(forward propagation或forward pass)指的是:按顺序(从输入层到输出层)计算和存储神经网络中每层的结果。

我们将一步步研究单隐藏层神经网络的机制,为了简单起见,我们假设输入样本是 ,并且我们的隐藏层不包括偏置项。这里的中间变量是:

其中 是隐藏层的权重参数。

将中间变量 通过激活函数 后,我们得到长度为 的隐藏激活向量:

隐藏变量 也是一个中间变量。

假设输出层的参数只有权重 ,我们可以得到输出层变量,它是一个长度为 的向量:

\mathbf{o}= \mathbf{W}^{(2)} \mathbf{h}.\tag{3.7.3}$$ 假设损失函数为 $l$,样本标签为 $y$,我们可以计算单个数据样本的损失项,

L = l(\mathbf{o}, y).\tag{3.7.4}

根据 $L_2$ 正则化的定义,给定超参数 $\lambda$,正则化项为

s = \frac{\lambda}{2} \left(|\mathbf{W}^{(1)}|_F^2 + |\mathbf{W}^{(2)}|_F^2\right),\tag{3.7.5}

其中矩阵的 Frobenius 范数是将矩阵展平为向量后应用的 $L_2$ 范数。 最后,模型在给定数据样本上的正则化损失为:

J = L + s.\tag{3.7.6}

在下面的讨论中,我们将 $J$ 称为*目标函数*(objective function)。 ## 前向传播计算图 绘制*计算图*有助于我们可视化计算中操作符和变量的依赖关系。下图是与上述简单网络相对应的计算图: - 前向传播计算图: ![[70-backprop-forward.svg]] - 其中正方形表示变量,圆圈表示操作符。左下角表示输入,右上角表示输出。注意显示数据流的箭头方向主要是向右和向上的。 ## 反向传播 *反向传播*(backward propagation 或 backpropagation)指的是计算神经网络参数梯度的方法。简言之,该方法根据微积分中的*链式规则*,按相反的顺序从输出层到输入层遍历网络。该算法存储了计算某些参数梯度时所需的任何中间变量(偏导数)。假设我们有函数 $\mathsf{Y}=f(\mathsf{X})$ 和 $\mathsf{Z}=g(\mathsf{Y})$,其中输入和输出 $\mathsf{X}, \mathsf{Y}, \mathsf{Z}$ 是任意形状的张量。利用链式法则,我们可以计算 $\mathsf{Z}$ 关于 $\mathsf{X}$ 的导数:

\frac{\partial \mathsf{Z}}{\partial \mathsf{X}} =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\mathsf{Z}}{\partial \mathsf{Y}}, \frac{\partial \mathsf{Y}}{\partial \mathsf{X}}\right).\tag{3.7.7}

在这里,我们使用 $\text{prod}$ 运算符在执行必要的操作(如换位和交换输入位置)后将其参数相乘。对于向量,这很简单,它只是矩阵-矩阵乘法。对于高维张量,我们使用适当的对应项。运算符 $\text{prod}$ 指代了所有的这些符号。 回想一下,在上面 [[70-backprop-forward.svg|计算图]] 中的单隐藏层简单网络的参数是 $\mathbf{W}^{(1)}$ 和 $\mathbf{W}^{(2)}$。反向传播的目的是计算梯度 $\partial J/\partial \mathbf{W}^{(1)}$ 和 $\partial J/\partial \mathbf{W}^{(2)}$。为此,我们应用链式法则,依次计算每个中间变量和参数的梯度。计算的顺序与前向传播中执行的顺序相反,因为我们需要从计算图的结果开始,并朝着参数的方向努力。第一步是计算目标函数 $J=L+s$ 相对于损失项 $L$ 和正则项 $s$ 的梯度。

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L} = 1 ; \text{and} ; 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s} = 1.\tag{3.7.8}

接下来,我们根据链式法则计算目标函数关于输出层变量 $\mathbf{o}$ 的梯度:

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o}} =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L}, \frac{\partial L}{\partial \mathbf{o}}\right) = \frac{\partial L}{\partial \mathbf{o}} \in \mathbb{R}^q.\tag{3.7.9}

\frac{\partial s}{\partial \mathbf{W}^{(1)}} = \lambda \mathbf{W}^{(1)} ; \text{and} ; \frac{\partial s}{\partial \mathbf{W}^{(2)}} = \lambda \mathbf{W}^{(2)}.\tag{3.7.10}

现在我们可以计算最接近输出层的模型参数的梯度 $\partial J/\partial \mathbf{W}^{(2)} \in \mathbb{R}^{q \times h}$ 。使用链式法则得出:

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W}^{(2)}}=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o}}, \frac{\partial \mathbf{o}}{\partial \mathbf{W}^{(2)}}\right) +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s}, \frac{\partial s}{\partial \mathbf{W}^{(2)}}\right)= 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o}} \mathbf{h}^\top + \lambda \mathbf{W}^{(2)}.\tag{3.7.11}

为了获得关于 $\mathbf{W}^{(1)}$ 的梯度,我们需要继续沿着输出层到隐藏层反向传播。关于隐藏层输出的梯度 $\partial J/\partial \mathbf{h} \in \mathbb{R}^h$ 由下式给出:

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h}} =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o}}, \frac{\partial \mathbf{o}}{\partial \mathbf{h}}\right) = {\mathbf{W}^{(2)}}^\top 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o}}.\tag{3.7.12}

由于激活函数 $\phi$ 是按元素计算的,计算中间变量 $\mathbf{z}$ 的梯度 $\partial J/\partial \mathbf{z} \in \mathbb{R}^h$ 需要使用按元素乘法运算符,我们用 $\odot$ 表示:

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z}} =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h}}, \frac{\partial \mathbf{h}}{\partial \mathbf{z}}\right) = 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h}} \odot \phi’\left(\mathbf{z}\right).\tag{3.7.13}

最后,我们可以得到最接近输入层的模型参数的梯度 $\partial J/\partial \mathbf{W}^{(1)} \in \mathbb{R}^{h \times d}$。根据链式法则,我们得到:

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W}^{(1)}} =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z}}, \frac{\partial \mathbf{z}}{\partial \mathbf{W}^{(1)}}\right) + \text{prod}\left(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s}, \frac{\partial s}{\partial \mathbf{W}^{(1)}}\right) = 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\mathbf{z}} \mathbf{x}^\top + \lambda \mathbf{W}^{(1)}.\tag{3.7.14}

## 训练神经网络 在训练神经网络时,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相互依赖。对于前向传播,我们沿着依赖的方向遍历计算图并计算其路径上的所有变量。然后将这些用于反向传播,其中计算顺序与计算图的相反。 以上述简单网络为例: - 一方面,在前向传播期间计算正则项 `(3.7.5)` 取决于模型参数 $\mathbf{W}^{(1)}$ 和 $\mathbf{W}^{(2)}$ 的当前值。它们是由优化算法根据最近迭代的反向传播给出的。 - 另一方面,反向传播期间参数 `(3.7.11)` 的梯度计算,取决于由前向传播给出的隐藏变量$\mathbf{h}$的当前值。 因此,在训练神经网络时,在初始化模型参数后,我们交替使用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,利用反向传播给出的梯度来更新模型参数。注意,反向传播重复利用前向传播中存储的中间值,以避免重复计算。带来的影响之一是我们需要保留中间值,直到反向传播完成。这也是训练比单纯的预测需要更多的内存(显存)的原因之一。此外,这些中间值的大小与网络层的数量和批量的大小大致成正比。因此,使用更大的批量来训练更深层次的网络更容易导致*内存不足*(out of memory)错误。 ## 小结 * 前向传播在神经网络定义的计算图中按顺序计算和存储中间变量,它的顺序是从输入层到输出层。 * 反向传播按相反的顺序(从输出层到输入层)计算和存储神经网络的中间变量和参数的梯度。 * 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时,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是相互依赖的。 * 训练比预测需要更多的内存。 ## 练习 1. 假设一些标量函数$\mathbf{X}$的输入$\mathbf{X}$是$n \times m$矩阵。$f$相对于$\mathbf{X}$的梯度维数是多少? 2. 向本节中描述的模型的隐藏层添加偏置项(不需要在正则化项中包含偏置项)。 1. 画出相应的计算图。 2. 推导正向和反向传播方程。 3. 计算本节所描述的模型,用于训练和预测的内存占用。 4. 假设想计算二阶导数。计算图发生了什么?预计计算需要多长时间? 5. 假设计算图对当前拥有的GPU来说太大了。 1. 请试着把它划分到多个GPU上。 2. 与小批量训练相比,有哪些优点和缺点? [Discussions](https://discuss.d2l.ai/t/5769)